加 法 与 减 法
张守跃
中国人把智慧叫做“聪明”,把变得聪明的过程叫“开窍”。它不是知识的累积,而是把适应变成一个工具,去削减消溶人的愚蠢和执迷,让大众豁然开朗,恍然大悟,明心见性,“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”。这就是老子所谓的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之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不为”。 “损”是要有东西的,如果你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,何谈“损”!如同看书,一定是有一个博览群书的过程,然后才能总结出规律,也就是“先将薄书读厚,再将厚书读薄”!“为学日益”,是“为道日损”的基础!
学习古人,有“加法”与“减法”之分,书法的“加法”,即我们常说“集古字”,深入传统,广取百家之长;“减法”,则是抛弃字的外形、书写时的笔墨技巧与程式,寻求其背后的活生生的、流动的精、气、神。李叔同致马海髯的信中说,“配人于写字时……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、笔力、结构、神韵,乃至某碑、某帖、某派,皆一致摒除,决不用心揣摩。故朽人所写之字,应按一张图按画观之,斯可矣”。但当代人知“加法”者多,知“减法”者少。这也正常,为啥呢?因为人从呱呱坠地开始,似乎一直在做‘加法’。年龄一岁一岁地增加,于是从童年走向少年、青年、中年,步入老年;书本一页一页地阅读,于是从无知到有知、自知、自信,甚至自负;铜板一个一个地增加,于是从一无所有到物质享受,至终望钱兴叹。现实情况确实如此,绝大多数的人一直都是在做“加法”:更多的金钱,更多的名望地位等等,是过多的加法应用让我们迷失自我,偏离正常航道,徒增更多的贪心、嗔恨、痴心、傲慢等等,“加法”的结果,原来只是等于“0”;终点与起点之间,原来只是原点与原点的距离。
从事艺术学习和研究,不仅要明白“加法”与“减法”的道理,更要懂得应用。年轻的时候必须做好、做准确“加法”。“做好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临碑摹帖、深入传统,掌握最纯熟的书法各种技法,为以后的创作做好准备;“做准确”是说要根据个人的性格、艺术感悟等方面情况,准确确立自己今后艺术创作的主攻方向,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,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能做得十分优秀和完美,必须学会应用“减法”,忍痛割爱地舍弃一些与主攻方向不一致的东西,尽管这些东西可能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“加法”功夫的日益加深,眼界必然会越来越高,以前自己苦心追求的东西,现在看来可能与自己更高更大的追求目标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,甚至看起来可能格格不入,坚决地舍弃可能显得尤为重要,这时候的“减法”运算要多于“加法”应用,这是规律。
当然,艺术学习与创作并没有规定,事实上也不可能规定什么时候用“加法”,什么时候用“减法”,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,“加法”与“减法”的使用是同时进行的,而不是孤立的、片面的,只有这两种运算的合理交替使用,我们才能逐渐逼近个人艺术高峰。
静下心来想一想,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,不仅要在艺术层面上去合理运用“加法”和“减法”,而且在个人人格的形成上更要做好“加法”和“减法”,特别是“减法”。减掉贪心、减掉嗔恨、减掉痴心、减掉傲慢、减掉怀疑,因为做减法本质上仍然是做加法,这就像冶炼黄金,越提炼杂质越少,黄金越纯,越接近本来面目,凡是能可以减掉的都不是你的,最后减不掉的就是真实的自己的,越是做减法,虚假的自己就越小、真实的自己就越大,正所谓退步反而是向前。
生活不只是加法,更多时候是减法,懂得选择与舍弃,人生才会更美丽更精彩。艺术学习与创作更是如此,懂得取舍,才会让艺术展示它无穷的魅力。但凡艺术的东西,懂得加法是重要的,但如只有加法而没有减法,那是缺乏节奏,就等于没有留有余地、没有留余地的艺术,绝对不是含金量高的艺术。
面对我们身边频繁的加加减减,要有一颗平常的心,对待“加法”不要得意忘形,对待“减法”更不要垂头丧气;我们甚至可以在用“加法”的眼光看待“减法”,用“减法”的眼光看待“加法”。拿目前最热门的股票话题来调侃,在股市上扬时,要清醒地看到在继续走高的背后必定隐含着下跌的趋势,同样在指数胶着的熊市后面,即将来临的将是上扬的牛市。
有一段话说的很好:
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,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;
你不能左右天气,但你可以改变心情;
你不能改变容貌,但你可以展现笑容;
你不能控制他人,但你可以掌握自己;
你不能预知明天,但你可以利用今天;
你不能样样顺利,但你可以事事尽力!
愿大家在充满矛盾的大千世界合理运用“加法”和“减法”,活得更轻松,潇洒。